惠民县李庄法庭:根植乡土为民生,绘就法庭新“枫”景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4年07月10日 | ||
“李庄是全国著名的绳网产业区,‘网’既指绳网,也指群众的平安网、安全网……”6月13日,滨州中院党组书记、院长谢萍和惠民县委书记王玮在惠民县法院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创建示范活动推进会中共同上台揭牌,随着红绸的缓缓落下,李庄法庭“红网先枫”党建品牌在众人瞩目中呈现,如同新篇章的序幕缓缓拉开。 以建设为基 ——用优质服务回应新时代群众司法需求 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新时代群众司法需求对法庭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。 2024年初,面临法庭基础设施老化陈旧、无法完全满足审判工作的需求这一问题时,李庄法庭得到了乡镇党委、政府的大力支持,获资100余万元对法庭整体进行配套升级改造。 如今的李庄法庭构建一新,诉讼服务中心、审判庭、调解室等组成的审判区和办公区、生活区进行了明确划分,布局规范合理,法庭综合功能提档升级。一楼大厅设置了群众休息区域,配备自助存储柜、饮水机、雨伞等便民设施,充分彰显人文关怀。同时利用与派出所临近的便利条件,在安检处安装一键报警装置,以有效防范应对突发事件。 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,科技法庭、庭审记录设备、音像设备等均配备到位,开通云上法庭,让当事人通过线上方式就能实现远程调解、调查、开庭等操作。此外,基于部分当事人因年龄、身体等原因不方便亲赴法院参与诉讼的情况,李庄法庭和镇政府积极推动,在辖区邮政网点设立“法邮服务站”,为辖区群众在线立案、在线诉讼、司法协助等提供“家门口”服务,打通司法为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以文化为引 ——用品牌培育彰显新时代能动履职理念 “一张网”织就了惠民县李庄镇的特色名片,从最早用牛皮编皮鞭到以麻绳、棉线为原料加工细绳,再到制作防护网、安全网等建筑用网,绳网产业逐渐成为李庄镇的支柱产业。李庄镇将党建融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体系,“全链建强 红网李庄”党建品牌应运而生。 此次法庭改造升级过程中,李庄法庭将目光聚焦于辖区文化,深入挖掘文化资源,结合辖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矛盾纠纷特点,创建“红网先枫”特色党建品牌,将“网文化”融入审判、调解等工作中,形成法庭党建品牌与辖区党建品牌联创互促的良好局面。 “红网先枫”四字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,而其中“网”一字则独具李庄特色。 “网”来源于绳网一词,又不止于绳网。一方面,它代表着李庄法庭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,主动融入社会综合治理大格局,以“网格”为阵地、标本兼治为重点、多方参与为支撑,打造品牌法庭新“枫”景。另一方面,它寓意以党建为引领,通过做实案结事了、做细诉源治理、做优司法服务、做好普法宣传等举措,织就一张守护社会安定、人民安宁的“法网”。 以“枫桥”为信 ——用忠诚担当书写新时代司法为民答卷 “杲庭长,我们社区有一起关于土地的纠纷,最近闹得挺不愉快,镇上多次调解,但效果不是很理想。我这次过来,是希望法庭能与我们共同化解这起纠纷。” 2024年5月的一天,李庄镇某社区书记为A村一起纠纷来到法庭寻求帮助。 据该书记描述,一外村村民李某多年前承包了A村的一块土地,近几年地价上涨后,A村部分村民对该块土地的承包合同提出了异议,并称合同签订并未经过民主议定程序。因办理该事项的村书记已离任,纠纷双方当事人一直僵持不下。前不久A村村民将李某在承包地上盖的房屋推倒,致使双方矛盾升级并发生肢体冲突。 在了解基本情况后,李庄法庭庭长杲建伟认为该起纠纷调解起来虽存在一定难度,但仍有调解的空间。为避免矛盾再次升级,当天下午,杲建伟与社区书记、乡镇调解员、派出所民警对该起纠纷开展联合调解。调解过程中,杲建伟向村民简要阐述了法律相关规定,引导双方充分考量合同约定、承包投入等现实情况,排除不合理诉求,形成合理预期。最终,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后,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,同时杲建伟引导双方进一步明晰承包地界,为该起纠纷扫清后续隐患。 一起“硝烟弥漫”的纠纷化于无形,这是李庄法庭积极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的一个缩影,也是坚持和发展“枫桥经验”的一次生动实践。 “下一步,法庭会持续加强与辖区乡镇、村居社区沟通协调,根据解纷需要,将村支部书记、产业协会、网格员纳入特邀调解队伍,合力构建解纷工作‘一张网’治理格局。”杲建伟表示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