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廉政文化
学习用典: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23年02月03日

  用典

  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的道理。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,不要心存侥幸。

  ——习近平《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》(2014年1月14日)

  解读

  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出自《论语·季氏》:子曰: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,吾闻其语矣。

  人除了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,还有趋善避恶的伦理一面。这里除了贪婪在恐惧面前的收敛外,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学成因。没有互惠利他的品格,个人在社会中便无法立足。

  从事比较研究的学者喜欢用求善求真来区别中西方文化。道德是中国文化带给世界根深蒂固的形象,理解这种特点,须打开历史地理的视角。温和的气候与地质条件,使我们的祖先像种子一样散落在冲积平原的各处,沿河道两岸刀耕火种,引水灌溉,繁衍生息,形成部落氏族。华夏祖先伏羲曾于山巅观物取象、仰观俯察天地运行,继而创设八卦,教化天下。道生德蓄,天道远,人道迩,人道模拟天道,在氏族部落的血缘基础上发展出秩序、规则与理性。在中国传统中,没有发展出无关善恶的伦理哲学。

  理解善恶,关键在将心比心、设身处地,是一种伦理学的移情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不用道德大棒去打击论辩,而以反观之诚,退恭自省。

  儒家学说对于人性中的善端予以极尽的呵护。孔子说人之生也直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孟子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,推论出四端,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人生就是充实扩大四端。天然的道德良知,如风中之烛,稍不注意就会熄灭,所以要从善如流、嫉恶如仇,在后天小心地培育,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。这就是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的真谛。

  王阳明心学在本体上升华了这个问题。知行合一最终归结为致良知,就是回归心之本体。阳明晚年口占四句教,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,心之本体最终回到良知,到达虚静澄明、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。道德实践具体而微,不是把人变成泥胎木塑,而是投身实践,激发生命的潜能。

  道德不可能在真空养成,必须面对现实的诱惑与考验。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丧身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,达到至善,就必须从身边点滴做起。

  善与不善,是道德意义而非法律意义。不善不等于犯法,只是不合道德。道德不仅靠自律,也离不开他律。

  他律不是报复式的,而是惩戒式的,奥秘就在于使人在将探到而未探到之际,及时收敛收手,而不是深入沸水中烫伤。如果见不善还要探汤,他律的补偿机制就应该适时干预,通过用人导向、评价机制等手段加以惩戒,教育挽救,以儆效尤。

关闭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二路1号 电话:0531-12368 邮编:250001

版权所有: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